2024
04.17

【项目建设进行时】精雕细琢建筑艺术殿堂|记者探访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

  春暖之时,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。几米之隔,由哈城发投集团组织建设的项目三期改造也正在紧张施工中。

图片
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百年前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源地,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,保留着原有街道和院落布局。三期改造项目南起南勋街、丰润街,北至同发头道街、友谊东路、地灵街等,西起景阳街,东至南十道街、北十道街,占地面积20.41公顷,改造建筑面积约18.6万平方米。
 
目前
62栋历史和文物建筑已展开施工

 

 
慢工细活作业
 
把对周边影响降到最低
早8时,走进靖宇街,周边各个施工区域已经忙碌了起来,围挡后面传来工长、工人商量工序的交谈声,机器切割声,锤子敲击声。
图片
图片
第四百货商店原址大楼外,工人在脚手架上用水泥维修建筑外立面。和项目指挥部沟通后,记者进入亨达利原址大楼。大楼建筑外立面已经修缮完毕,楼内中式木制围廊已经安装到位,初步呈现出建筑原态之美。工人分组进行暖气主管线焊接、木制花格棂条盖面打磨、庭院木制回廊及清水墙面修复、水钻打孔安装……在修旧如旧的同时,完善房屋的使用功能。
图片

“现在大多庭院楼栋进行的,都是这种慢工细活作业,”项目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,三期项目实行单个区域封闭施工管理,严格执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,专人看守施工现场大门,控制扬尘和噪音,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
 

 
下“绣花”功夫
 
修复力争“一栋一档”“一楼一策”
“三期改造遵循‘保护与利用相结合’思路,高标准高质量打造‘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殿堂’”,哈城发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推进中,通过“点、线、面”相结合方式,下“绣花”功夫,修复做到修旧如旧,“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
图片
溯源,创建“一栋一档”。技术人员按原样恢复的原则,在前期勘察过程中全部留存依据。比如,利用无人机在进行多视角拍摄,采集信息,为后期修缮提供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详细影像资料;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,实现文物建筑的数字化分析和建档,做到每一个楼栋庭院都有自己的详细数字档案,这包括建筑立面造型、色彩、图案、构件等元素的档案。其中,为最大限度恢复原有色彩,技术人员采用分光测色色差仪,对外墙原有原始留存色彩分区域分部位测量,并记录相关数值,为后期外饰面色彩提供溯源依据。
图片
设计,遵循“一楼一策”。修缮设计过程中,设计人员采用“可逆性”和“最小干预”的理念,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历史信息,保持街区完整风貌。比如在修缮一老字号洗浴建筑过程中发现,其天花板为采用红砖材料,呈现出波浪形造型。为此,项目团队重现当时工匠的工艺,最大程度复原了风貌。

施工,下“绣花”功夫。街区建筑细部花饰多样、线条丰富,在窗四周、女儿墙及入口顶部大量使用灰雕花饰进行装饰,灰塑样式复杂,技术人员按原有留存线条及花式,通过原工艺、原工法还原灰塑做法。原亨达利、原厚德福基础加固为桩基础,因施工部位空间有限,机械打桩不能实现,施工人员自制螺旋水钻,人工钻孔,解决了有限空间打桩的难题。

 

 
科学严谨推进
 
62栋建筑已展开施工
施工单位省建工集团、哈建工集团均在现场建立了中华巴洛克三期项目信息化指挥中心,搭建建筑实体数字化平台、工地现场数字化管理平台、管理活动数字化平台,优化项目组织、统筹计划安排、严格施工管理等,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。
图片
三期项目于3月15日复工。截至目前,62栋历史和文物建筑已展开施工。其中,12栋文物和21栋历史建筑已启动修缮施工,23栋建筑基本完成修缮;对2栋文物、16栋历史、11栋其他建筑完成抢救性加固;已接收建筑并完成文化挖掘等工作。近期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建筑室内顶棚穿线,筑墙体补砌,室内强弱电管线安装,水暖、消防管线安装和门窗油饰等工作。
图片
“我们牢记肩负的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者,助力建设特色文化之都’责任”,哈城发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始终本着对历史负责、对城市负责的态度,发挥向一流学习、超越的实干精神,科学严谨、稳中带快推进工程建设,力求最大程度恢复呈现中华巴洛克建筑之美,为激活、释放历史文化街区巨大价值作出城发投创新实践努力。
 
哈尔滨日报报道↑
 
图片
 
新晚报报道↑

Copyright © 2017 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黑ICP备20003809号-1